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给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信中曾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曾主管上海教育的殷一璀书记也曾指出: “我们在德育上花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少,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够。核心问题是我们缺少对载体的研究。我们一直在外面兜圈子,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主渠道,主阵地。这个载体是什么?最主要就是每一堂课。现在主管上海教育的翁铁慧副市长作为上海德育的创新者和引路人也多次提出如何将学科与“两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合。
英国的伊顿公学在学生教育方面也提出“知识只能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的。否则就会知行脱节。”
新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英语技能提高分数的简单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具有思想性和美感性的教学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志趣和个人品格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师要深刻领会课文素材背后的德育内涵,而不仅仅只关注教学中的知识难点重点。现行教材中,内容贴近生活,话题广泛,时代气息强,视野广阔,信息量大,有许多可以挖掘德育内涵的内容。”
根据以上精神,外语教研组在学科领域,集思广益,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德育教育。
1. 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表:牛津英语高中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部分)
主题 |
德育渗透内容 |
1. 肢体语言及眼神交流。 2. 名胜古迹 (介绍上海博物馆,布达拉宫,长城,漓江四个国内著名景点)。 3. 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
4. 科学技术 (虚拟现实)。
5. 人与自然 (绿色的兰花)。 6. 文学作品(厄内斯特的重要性)。 7. 颜色的含义。 |
残疾人用肢体语言演出千手观音获得世界喝彩。 介绍这四个景点历史。热爱古建筑,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和大好河山。游学未必要出国门。
了解国际著名体育赛事历史,理解体育精神,学习各国运动员挑战极限,不轻言放弃的品质。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认识和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
虚拟世界的利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差异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渗透生命教育。 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婚姻观,注重积极的人生价值和良好个人品质的培养。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喜庆吉祥的中国红。 |
2.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德育思想。
案例
牛津高一教材第二课是一则理发店的广告,介绍了各种护发用品及发型与脸型的搭配。语言贴近学生生活,词汇较简单。但这课课文让学生复述,背诵意义不大。于是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词汇的前提下,创设情境,让学生编写剧本并表演。剧本内容如下:主人公海蒂看到理发店的广告,央求父亲带她去理发。海蒂有一头金色长发,但出乎意料的是,她要求的发型是“光头”。父亲因为欠女儿一次“人情”只得同意。走出理发店后,海蒂告诉父亲她剃“光头”并不是为了摆酷,而是为了不让因身患白血病化疗后成了光头的汤姆感到自卑,所以她和她的同学们都剪去了自己的头发,来舒解汤姆内心的压力和恐惧。由于教师灵活地将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使其成为学生使用语言知识的载体,也成为了升华德育思想的载体。学生在小组活动环节,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充分的使用。课本中学到的词汇,在课本剧中不断复现,便于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剧本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使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对友谊互助的思考。
3. 英语试卷的选材以立德树人为本,渗透德育
近年来,高考试卷的选材注重思想性,教育性,甄选出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能力培养的优秀语言素材。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
钢所说,“这些语言材料和考试任务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英语不仅能助力了解外
部世界,拓宽国际视野,更能为我们所用,坚定而自信地把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筑牢祖国意识。 例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卷的写作任务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涉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包饺子”。
北京卷的写作任务涉及“捏面人”, 上海卷的写作任务涉及 “读书节”,这些包裹着浓重的中国文化的元素融入英语写作之中,为中华文化价值观自豪地迈向世界吹响了号角,彰显了中国英语教育的使命。”
现在,中国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体现在我们外语考卷的方面。如阅读,翻译和写作。
结束语:
英语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如果说语言学习仅构造了一个人的骨架,那德育思想则赋予了这个人的灵与肉。新的时代赋予外语教学新的使命,教会学生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梦正是这一时代赋予外语教师的使命,其意义远远大于分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