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正文
寻找年少时的真情 —— 记57届高三(2)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活动
发布日期:2011-11-28 12:00:00   

后排左起:鲍茂振、全惟俊、王汝涌、诸鼎福、杨浩樑、

季荣贵、刘耀华、陆  襄;

中排左起:赵曼君、陈昌勲夫人、丁洵伟、马震钰、

田宗寅、何立权、戴名礼、葛志亮、冯燕冰;

前排左起:陈纪铨、陈昌勲老师、陆鑑魁老师、朱锦华、

金嘉翔。

另有吴惠中、张春涛未赶上在母校原址合影。

 

1957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年份。一场政治风暴,曾使不少知识分子命运骤变;高校招生十万七千人,相对当年毕业的二十多万人,真是遇到了难关。我就是57届高中毕业生的一员。多亏母校的培养,我幸运地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六年的大学生活,及在大西北、大西南工作二十六年,多亏邓小平的政策,198910月我终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上海。时光流转,不觉已到2006年。我已下决心卸下工作担子,进入完全的退休生活。生活状况可算小康,可心中总感到缺少点什么。2000年后我联络了大学的同班在沪同学,进而又扩展到江、浙两省,每年都要聚一聚,我就成了联络人。但中学同学由于总总原因,始终未能“碰”上。只有九十年代初,在网上看到上海名中医中有一人与高中同学名字相近,而57年他也确实考上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因而前去相见,确实是他!但此“战果”没有因此而扩大。这次,我下决心要联络上尽可能多的高三(2)的老同学。

上海这么大,那里去找呢?我决定采用“笨”办法。手上有57年毕业时的同学通讯录,我就一连发了40多封信,当然,地址是手写的,内容是打印的。结果,由于时过境迁,被退回了20封。终于在20069月的一天,我接到了第一个来自老同学诸鼎福的电话,因他弟弟还住在老房子,并将信转给了他,我此时的兴奋难以言表。他告诉我,老同学们也在找我。9月底,我参加了回上海后的第一次聚会,见到了五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一批高中老同学。我想继续扩大“战果”,又骑上助动车沿街穿巷去寻找那些没有退信又没有回音的上海同学,还去过派出所打听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原来金嘉翔、刘耀华、苗凤高等同学已联络上26位同学的基础上,又新联络了8位同学,但仍有12位未联络上,已有6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最为庆幸的是联系上了同窗12载的远在北京的丁洵伟和高中三年同走读、朝夕相处,现在无锡的杨浩樑。我们三人终于50年后又在上海相会,又像年少时一样的亲密无间。

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对人的一生,能有几个50年。特别对我们来说,有的已年过七十,大部分也近七十,能50年后再相聚是十分宝贵的。为此,由金嘉翔、刘耀华、陆襄、陈守忠、朱锦华和我组成的筹备组成立了!广泛酝酿征求意见后活动方案形成了,定于2007102021日在上海、苏州两地举行。这是旅游和聚会的结合,使大家在尽心的游览中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避免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当我和刘耀华,一位年长受人敬重的老大哥,曾召集、组织过以往多次聚会活动,将记录这次活动的DVD录像片和照片光盘通过邮局快递寄给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后,有的同学不无遗憾的说:早知这样,应该争取参加。

20071020早九点不到,我来到了向往多年的母校斜桥旧址,现李惠利中学。刘耀华也来得早,我们巧遇当年老校工,共同寻找50年前的痕迹。带有三楼大礼堂的老教学楼已被新楼取代,只有篮球场和梧桐树依然可见。想当年我曾在大礼堂指挥过合唱,篮球场上校队的球艺数一数二,体操队的健儿们更为学校赢得过无数荣耀。57届高三(2)班的金嘉翔、诸鼎福、何立权等曾是校体操队的主力,而马震钰、王士仓、严才楼等都曾驰骋在篮球场上。正像鲍茂振的诗作“五爱同学五十年后聚会有感”所言, 莘莘学子众,朗朗读书声,个个五爱人,争做三好生”。“五爱”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全面发展的新人。“五爱”的校舍及设施,在当时的市、区重点中学中算不上突出,甚至比较局促,但有一批敬业的教师队伍,使我们受益匪浅,没齿难忘。正在同学们陆续到达,我用数码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时,我们邀请的陆鑑魁、陈昌勲老师也来到了同学们的身边。这一声声的“老师好!”浓集了五十年的思念和问候,令人动心。听闻当年窈窕淑女般的教俄文的金通淦老师因病已无法辨认熟人时,不禁让人唏嘘不已。高中时代让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有以下几位:教化学的汤雪畦老师,他独创的“流动化学实验室”,培养了我对化学的兴趣,使我高考化学几近满分,且终身从事化学化工事业;教数学的周宁勲和陆鑑魁先生,让我对数学“情有独钟”,并获得高中数学竞赛第一名。先生拖长音的上海话“点-、线-、面-、体-”,余音犹存。当然还有班主任兼语师丁琛先生,使语文相对较差的我提高不少;教地理的刘芳兰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遨游世界,令人神往。有件事也令我终身难忘,在我第一次离上海即将登上北上列车赴北京上学时,陈昌勲老师出现在站台上前来送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萦绕至今。

参加毕业50周年上海活动的有:2位老师(陆鑑魁、陈昌勲)、20位同学、3位夫人或先生,特别是北京丁洵伟、南京何立权夫妇、无锡杨浩樑专程从外地远道赶来参加活动,本在美国的王汝涌、香港的鲍茂振也恰好在上海赶上参加活动。上海的同学有:刘耀华、金嘉翔、张春涛、马震钰、葛志亮、诸鼎福、陆  襄、冯燕冰、赵曼君、季荣贵、吴惠中、全惟俊、田宗寅、戴名礼、朱锦华。我们争相在梧桐树下、教学楼前与老师合影留念,互致问候,气氛热烈。不久,有旅游车让我们“移师”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制造局路现址。因由曾任现址前身第四师范校领导的陆  襄安排、引导,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漫步在校园的操场边、长廊上。现在的“五爱”比当年规模大多了,且富有现代气息,欢迎国外来访者的中、外文横幅,格外醒目。看到母校的蓬勃发展,让我们这批学子由衷地感到高兴。会议室里清茶一杯,共叙往事。鲍茂振、戴名礼、陆  襄、金嘉翔等思绪万千,专为本次聚会活动创作了诗篇。戴名礼的一则当年小故事,生动传神,引发了我的遐想。已成上海名中医的张春桃(涛)同学当年因家境贫寒,无力买个象样的书包,只能将当天上课用的课本、笔记簿、练习簿、文具盒还有一只铝制的饭盒子,叠成一个整齐四方的体积,然后用一根专用的带子捆扎成田字形的包裹,每天这样行进在“五爱”的求学路上......。这恰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五爱”是上海第一批的公立学校,吸引了不少贫寒子弟来此求学。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每天与丁洵伟、杨浩梁一起从卢湾、徐汇两区交界处的陕西南路永嘉路步行30多分钟来上学。贫寒使我们从小立志要争气,上报效国家,下改变家境。从此意义讲,贫寒家境是一笔精神财富,会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如今物质条件大大丰富了,各种诱惑迎面而来,如何使青少年立志向上,刻苦求学,值得深思。

中午,在隔壁的九院食堂吃快餐,当然是在九院工作的金嘉翔的巧安排。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特别是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苗凤高、陈金凤打来的问候、祝贺电话使现场气氛更显活跃。

午餐后,陈昌勲师及夫人与15位同学及何立权夫人共乘旅游车出发去苏州旅游,并继续交流。第一站是金鸡湖景区。那宏伟、新颖的建筑,波光十色的湖面,让我们对苏州有了新的了解。晚,下榻面临太湖,近西山的叶山岛状元楼,并与苏州的陈守忠会合。旅馆颇有特色,进门大厅气度不凡。晚饭后在会议室的深入交流,拉近了同学们彼此的距离,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当年的英俊少年、漂亮姑娘都成了白发翁妪,但似乎我们的心依然年轻,同学的真情依然不变。世间还有比人间真情更宝贵的东西吗?他(她)们娓娓道来一生经历,让大家同欢喜、共叹息。喔,原来是这样!他(她)们经过不断地努力有的已成为院(校)长、教授、研究员、高级教师,有的成为名医、高级专家,有的适应潮流成为厂长、经理,是各行各业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别是鲍茂振同学由一名钢铁专家转型为京剧票友和语言文字专家,能与京剧名家同台献艺的传奇经历,引起了大家莫大的兴趣。老鲍的几句现场念白,确显功力非凡。

第二天清晨,大家不约而同来到旅馆边、太湖旁观日出,纷纷用相机记录下那辉煌的一刻。同学们的共同合影,也给朝霞增添了色彩。上午乘车来到西山的林屋洞景区,无论壮观的岩洞、秀丽的梅山、翠绿的橘林,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林屋洞内用机械将木船逆水行舟提升一个高度,到达另一洞穴的设计,堪称一绝。橘林采摘也别有风情,但可惜橘子品种欠佳。在旅途中有位拄着枴杖的女同学特别注目,她就是朱锦华。虽然她在高二时已转学同济中学,但一如既往热心参加“五爱”的聚会。她身残但志坚,乐观向上,襟怀坦白,令人钦佩。在乘车途中,欢声笑语充满车箱,仿佛又回到了中学年代。一场自发的联欢会在进行中,主角自然少不了金嘉翔。已是神经內科主任、教授的他,依然宝刀不老的唱了好几首大家熟悉的老歌,并穿插些笑料,让大家忍俊不禁。作为文艺爱好者的我也唱了段沪剧,以助雅兴。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学时代很少唱歌的杨浩樑,竟一连唱了好几首不同曲调的地方戏,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据他讲,这与上海交大毕业后参加文艺宣传队有关。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戴名礼的男高音苏联歌曲演唱,使联欢会出现了新的高潮。他能与专业歌唱演员切磋技艺,令人叹服。他的诙谐语言,更使人捧腹不已。同学们的表现也感染了陈昌勲老师,在回忆过往经历后也唱了段自编的现代京剧,用的是“海港”中马洪亮的曲调。这些都是真情的流露,友情的绽放,珍贵无比,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老师。午饭后到苏州游的最后一站“定园”。“定园”将传统的苏州园林与民俗风情文化相结合,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特别是长长的碑林,摇船女的苏州小调,印象尤深。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踏上了返沪的行程。迎着落日的余辉,我们平安地回到了出发地斜桥“五爱”原址,道声“再见!”,就各回家门。这声“再见”不是客套,而是真诚的盼望,盼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再次重逢,希望有更多的老同学能参加进来,共忆美好时光,共叙多彩人生!

 

 

 

                                      20095

 

附录1:五爱同学聚会诗作

 

五爱同学五十年后聚会有感

                                鲍懋振

惠中已老去     五爱庆新生

         互惠又互利     同地数易名

         莘莘学子众     朗朗读书声

         个个五爱人     争做三好生

         桃李忆芬芳     倏然五十春

         母校多沧桑     老树作见证

         人生辗转苦     乐在苦中寻

版权所有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666号
 沪公网安备 1010102004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