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2016—2020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基础
一、 发展背景
21世纪是课程改革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旨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改革政策,其中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是重中之重。高中,既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后颈,又引领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可以说,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对高中教育提出了“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的目标,2014年《上海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的颁布,不仅对当下高中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变革,更是触发了整个高中教育体系的变革,迫使高中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来推进教育改革。
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促进高中教育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使得在两区合并后黄浦区的高中教育能在传承以往高中教育的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促进区域教育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黄浦区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区域教育总体目标,对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相关考试、特色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黄浦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呈现区域高中教育的细化目标。
二、 学校发展基础
(一)发展优势
1、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五爱高级中学立足于人文办学传统,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特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以营造人文气息浓郁、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为终极追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博雅尚礼”的校风,“乐业爱生”的教风和“好学进取”的学风,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学校自2008年通过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还相继获“上海市文明单位”、 “上海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随着新教学楼正式交付使用,一座现代化的校园挺立在浦江世博区域,建成后的校园占地面积近36亩,建筑面积约37000平方米,拥有上海市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校园面积和一流的设施设备。其中理、化、生、劳实验室10个、音、美、史、地等共23个专用教室以及36个教室和2个阶梯教室。
2、智慧课堂稳步推进
学校追求以智慧的教与学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五年来,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课程的形式进行了有效创新,智慧课堂稳步推进,围绕 “落实有效教学”展开的校本教研、教学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教研组围绕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既紧扣学科教改热点又切合学生学习现状的“特色课堂”的实践探索,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稳步提升。
3、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学校德育工作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是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也是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围绕办学目标开展的“四自”(自爱、自信、自律、自励)系列教育活动及师生联合社团活动开均在扎实开展中,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社会公益劳动也在有序推动中。
4、师资保障坚实有力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一批迅速成熟的年轻骨干正在崛起,一大批中年骨干教师队伍稳定,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学校拥有3个年级共18个教学班、教职工105名,其中教师87名,高级教师30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教师3名。师资结构合理,教师专业基础良好,近年来多位青年教师在市、区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上荣获一等奖。
(二)面对挑战
1、高考新政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的挑战
《上海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颁布以来,不仅带来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更带来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管理的“革命”, 除了六选三课程的走班教学,“三加三”高考模式对“语、数、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语、数、外”学科以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一刀切”格局必须打破,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必须制定更贴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所有这些必然对学校平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2、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中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需要科学有效的特色课程体系支撑。虽然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办学与三类课程的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梳理优化。
3、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黄浦卢湾“两区拆二建一”后,同层次学校数量的增加及其在课程与教育质量上的稳步发展也倒逼我校在教育质量上不可懈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适合我校实际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增长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学校发展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传承学校“人文见长”的办学传统,构建“五育相生”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把五爱高级中学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服务高效、师资队伍精良、教育质量上乘、文化特色鲜明的优质高中。
二、学生培养目标
力争每一名五爱学子在学校三年所受的高中教育中, 在为人中展现“自爱、自律、自信、自砺”的精神风貌,形成“敦厚庄敬、知礼爱人”的品行风范,养成“笃志力行”的意志品质;在学业上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1、“公民素养”——传承“四自”德育,通过丰富的学科德育、德育课程、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关心、尊重与责任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交流,凸显五爱学子“敦厚庄敬、知礼爱人”的品行风范。
2、“身心素养”——通过体育专项化的教育实践,健体强身,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心理教育优势,健全学生人格、珍爱生命;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学生个性与群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人文素养”——传承人文教育特色,通过广博的人文类学科文化知识的滋养、学科人文教育资源的挖掘、“师生和谐、生生奋进”的人际关系感染、富有人文品味的校园文化陶冶、充满理想感召、洋溢民族精神的德育体验,开展富多彩的艺术审美教育,不断引导学生涵养人文精神,完善心灵世界,发展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品位。
4、“科学素养”——挖掘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类知识学习中的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的能力,激发学生将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其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5、“学习与实践素养”——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展学风养成教育,展现“笃志力行”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乐学善学;注重学生在科艺体、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领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学习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 新一轮发展战略
(一) 办学追求:传承“人文见长”办学传统,促进文明校园的内涵发展
为将“人文见长”的办学传统与高中课程改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文明校园的内涵发展,学校以“涵泳雅韵”人文体验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涵泳雅韵”实践体验活动为实践载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拓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形式,研发具有“雅韵”特质的人文类体验课程,营造具有浓郁“雅韵”气息的校园文化,进而提升文明校园的品质。
(二) 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五育相生”课程体系
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凝聚广大教师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智慧,整合优质课程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全方位打造“五育相生”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教学中的育人效能,以智慧的教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 专业发展:以“课研训”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以“课研训”为载体,积极开展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打造优秀师资”为指向的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加强备课组建设、导师带教、“世博学区”教研组建设、市区各级各类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地打造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各学科中培养1~2名既具个人教育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显著又能认真带教青年教师的优秀高级教师;培养10名既能上好课又能搞好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的优秀研究型教师;打造1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育优秀班主任的班主任工作室。
(四) 关注成长:推进“四自”德育,铸造“敦厚庄敬、知礼爱人”德育品牌
以“四自”德育为基础,以市文明单位、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评审、市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高中生综合评价系统为平台,拓展育人途径,完善“四自”德育体验,注重课程与德育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科育德实效,以高中生涯规划为平台,注重高中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铸造体现“敦厚庄敬、知礼爱人”的全员育德课程体系。
第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建设——着力构建“五育相生”的学校课程体系
【工作目标】
1、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体现培养目标的“五育相生”的课程体系。
2、 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适度整合推进学科课程减负增效。
3、 开发体现学校“五大素养”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
4、 以重点课题为引领,打造基于培养目标的特色化研究性学习。
5、 传承“人文见长”办学传统,构建“涵泳雅韵”人文特色课程体系。
【工作内容】
1、开展核心素养与三类课程的整合实践,打造“五育相生”的课程体系
(1)组织教师对核心素养与学校三类课程内容结合点的研究,开发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公民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学习与实践素养”的三类课程。
(2)以基础型课程为平台,探索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纵向贯通”;以学科综合探究活动为载体,探索学科与学科的“横向相连”的实践研究。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初步形成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指向的基础型课程。
3、打造彰显办学特色、促进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
(1)围绕“五大素养”培养目标,统整现有拓展型课程,通过限定和选修这两类渠道,形成体现“五育相生 敦爱笃行”的拓展型课程系列。
(2)拓展德育实践途径,加强学生人文情感体验,注重社会综合实践,以“四自”教育、师生联合社团、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专题教育课程为载体,打造德育文化品牌课程。
(3)探索科学评价,完善评价模式
以“五爱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作业手册”为载体,完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地反映学生在校个性化学习的情况,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以重点课题为引领,打造基于培养目标的特色化研究型课程
(1)打磨基于“五大素养”的学校主项目设置
围绕“五大素养”培养目标,结合校情、学情,确定“社会文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实践”等研究主题,以主项目设置为重点课题。
(2)以点带面,打造围绕主项目的研究型课题群。
围绕学校主项目,同时发挥指导教师的学科专业特长,以重点课题为引领,探索形成体现“五大素养”的研究性课题群。
5、传承“人文见长”办学传统,打造“涵泳雅韵”人文特色校本课程。
(1)以“涵泳雅韵”人文体验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开发具有鲜明五爱人文特色的课程,以实验的形式把脉五爱学生的学习特点,研发具有实用性并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文体验类活动课程。
(2)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教育活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涵泳雅韵”人文特色校园文化。
6、以“世博学区”建设为平台,引入“大境上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英语特色课程。
【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6.1——2017.12)
1、梳理现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我校“五育相生”课程体系的课程计划。
2、组织教师对核心素养与学校三类课程内容结合点的研究,开发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公民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学习与实践素养”的三类课程。
3、围绕“五大素养”培养目标,统整现有拓展型课程,通过限定和选修这两类渠道,初步形成体现“五育相生 敦爱笃行”的拓展型课程系列。
4、围绕“五大素养”培养目标,结合校情、学情,确定“社会文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研究主题,以主项目设置为重点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研究体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
5、完善“涵泳雅韵”人文体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研发具有鲜明五爱人文特色的课程。
第二阶段(2018.1——2019.12)
1、进行学校“五育相生”课程具体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推出基础型课程的教学风格特色的精品课若干。
2、以基础型课程为平台,探索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纵向贯通”;以学科综合探究活动为载体,探索学科与学科的“横向相连”的实践研究。
3、以有效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任务,注重学法的指导,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网络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指向的基础型课程。
4、研究制定“五爱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作业手册”,要求教师形成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过程评价等形式,将学生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全面展现出来,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地反映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5、引入“大境上外”英语先修课程、女子武术等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五育相生”拓展型课程体系。
6、完善学校研究性课题主项目设计,初步构建体现“五大素养”的研究性课题群。
7、完善人文体验实践活动的研发,以“诗词吟诵、音乐殿堂、美术天地、图书漂流、国学小报”等形式,形成具有实用性并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文体验类活动课程。
第三阶段(2020.1——2020.12)
1、总结、反思“五育相生”三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五育相生”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2、梳理、汇编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特色化、研究型课程个性化的实践案例。
3、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教育活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涵泳雅韵”人文特色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学生活动案例)。
二、课堂教学——以“优化思维品质”、“注重知识应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工作目标】
1、倡导课堂教学“三辐射”,打造充满生趣活力的智慧课堂。
2、开展以“学科素养见课堂教学”的各类行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以校本作业建设为抓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学业效能。
4、 深化教学质量监测,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工作内容】
1、 倡导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向学生兴趣的“辐射”、向现实生活的“辐射”、向其他学科的“辐射”,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知识学习活动,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网络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充满生趣活力的智慧课堂。
2、 开展“学情研究”、“学法指导研究”、“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整的学科综合探究活动研究”、“课堂教学分层实施研究”、“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等系列专题研究活动,目标指向“优化学科思维品质”、“促进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以语、数、外学科为重点,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细化课程标准,分解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作业,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分层性,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
4、 完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与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提高质量管理效益。
5、 以“课、研、训”为载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6.1——2017.12)
1、 进行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学习,梳理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核心素养与培养目标整合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讨,形成智慧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方案。
2、 以数学为开端,研发符合五爱学情、体现分层的校本作业。
3、 研究分层、选科走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探索分层、选科走班管理办法。
4、 设计校本研修专题,开展高考新政背景下,学科教学的主题研训。
第二阶段(2018.1——2019.12)
1、 聚焦课堂教学中“学科德育”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和策略的实践研究,开展核心素养与培养目标相整合的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2、 深入开展校本作业的研发,构建以语数外为重点,与高考新政学科要求、学生认知规律相匹配的校本作业。
3、 开展分层、选科走班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以课例为抓手,研究分层、选科走班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
4、 开展“学情研究”、“学法指导研究”、“课堂教学分层实施研究”、“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学科育德能力的实践研究”、“走班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等系列专题研修活动,要求教师备课更备人,目标指向“优化学科思维品质”、“促进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课、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5、 以“世博学区”建设为平台,开展两校数学、语文教研组的互动教研,提升本校教师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2020.1——2020.12)
1、 全面总结形成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形成体现核心素养与培养目标相整合的五爱智慧课堂教学案例集。
2、 形成语、数、外覆盖各年级、符合新课标的、体现学情的五爱校本作业,初步形成加三科目适应新课标的校本作业。
3、 全面梳理总结走班制教学模式与管理经验,形成适应本校特点的选科走班操作机制与管理机制。
4、 完善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五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四部分 学生发展
【工作目标】
1、以市文明校园、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评审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培养五爱学子的公民素养。
2、以《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的高中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研究》 为引领,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和领域的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3、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为抓手,结合我校原有篮球传统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工作内容】
1、以“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评审为契机,以我校“四自”德育为抓手,分年级设置“四自”阶段目标、重点工作。
(1)高一侧重自律、自爱教育——“学做五爱人”(依托五爱学子自律手册的重编工作,构建养成教育系列活动、生活的准则、学业规划等);
(2)高二侧重自信、自砺教育——“做合格的五爱人”(主题活动开展、社团风采展示、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
(3)高三侧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教育——“做优秀的五爱人”(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各年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特色的教育活动。
2、不断拓展德育时空,努力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社会为依托的大德育工程,增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实效性。
(1)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在三类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实现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使学生人人向善、向上、向美,人文素养厚实。
(2)深入开展“我的班级、我的家”温馨教室创建活动,争创班级特色,推进温馨教室建设。
(3)积极支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积淀他们的人文素养养。
(4)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区及相关社会单位的联动,梳理校外活动基地、社区服务基地、校内实践项目,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打造平台,拓宽渠道,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注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3、结合学校篮球传统,深入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工作,。
(1)发挥学校市体育传统校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确定优势项目,丰富项目内涵,培养学生体育一技之长和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以《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技能的数字化评价实践研究》课题为转手,改进评价手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6.1——2017.12)
1、巩固上一轮市行规示范校成果,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在学校现有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基础上,学习《五爱学子自律手册》,探索年级各有侧重点的“自律教育”的分层教育目标、内容(高一年级——学做五爱人、高二年级——做合格五爱人、高三年级——做优秀五爱人)。
3、通过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师德教育、“师生双赢”论坛,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4、打造大德育课程,形成呈现“五育相生敦爱笃行”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框架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行为规范水平,学会做人,进而形成伴随其一生的良好行为品质。
5、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发展。
6、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行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7、开发和设计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行为实践能力。
8、探索多渠道的家校互动模式,实现家校合力教育。
第二阶段(2018.1——2019.12)
1、对学校现有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加以梳理,调整、完善有效的实践举措,初步形成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工作流程。
2、继续通过调研、学习、研讨,不断完善行规品牌项目,争创新一轮市行规示范校。
3、对现有“自律教育”分层目标、内容展开研讨,初步确立各年级分层推进的举措。修订《五爱学子自律手册》,内化学生行为规范的意识与能力。
4、通过召开“欣赏他人,激励自我”交流会,发掘身边普通教师的“师德光芒”,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使广大教师在学习和活动中铸造师爱、师魂和师行;同时通过师德标兵、金爱心教师评选、班主任工作室的建立,发挥榜样的示范辐射功能,创建能有效推进学生行规教育的人文环境。
5、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凸显“五育相生敦爱笃行”的办学特色,以课堂为主渠道,强化人文知识的积累、滋养,积极推进“两纲”教育,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在三类课程建设中得到有效的教育保障。
6、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日常对学生行为规范评价。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师生和谐、生生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8、从学生培养目标出发,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时间与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行动意识和能力。
9、推进家校互动,提高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的实效。
第三阶段(2020.1——2020.12)
1、反思三年实践举措,提炼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举措,完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制度建设。
2、积极发挥行规品牌项目的示范展示引领作用。
3、对学生自律分层教育开展三年阶段反思,总结有效实践举措,制定新三年行为规范教育推进计划。
4、组织“行为规范教育智慧育人”论坛,选编五爱行为规范教育智慧育人的优秀案例。
5、组织教师开展经典案例评比,努力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示范课,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矫治学生不良的生活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充分发挥校舍环境育人的功能,使整个校园环境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沃土”。
8、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社会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养成,实现学生服务社会行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9、以“家庭教育宣传周”为抓手,加强家校互动模式探索,形成优秀案例。
第五部分 师资建设
【工作目标】
1、完善教科研奖励机制,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养扎实,又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团队,营造研究氛围和学校科研文化。
2、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以“培养、优化”为指导方针,完善“校本培训”、“师徒带教”工作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
3、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上的核心作用,打造师德高尚、心理素质好、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文化功底良好、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工作内容】
1、通过调整学年科研成果的认定,鼓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的实证研究,倡导教师开展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为指向的行动研究,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2、每学年设计1—2个校本研修专题,开展融“听、习、观、评、练、思、研”七种方式为一体的校本研训,“听”指组织教师聆听校内外专家的专题讲座、“习”指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观”指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展示课、“评”指组织教师展开评课、“练”指教师在自己课堂上根据专题研修要求进行实践操练、“思”指组织教师对同侪展示课开展教学反思、“研”指组织教师根据研修主题撰写研究成果或开展课题研究。
3、每学年开展1—2个师德修养校本研训项目,培养教师敬业爱生的良好师德,厚实五爱教师人文素养。
4、完善青年教师四级培训体系,探索立足校本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6.1——2017.12)
1、梳理、总结“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经验,架构“十三五”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设计开展融“听、习、观、评、练、思、研”七种方式为一体的校本研训,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专题培训。
3、开展“聆听专家解读经典,打造书香文化校园”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眼界。开展“学教育楷模,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德主题教育,观看《教师》纪录片,引领教师学习好教师的典范,开展 “用爱心耕耘——五爱高级中学金爱心教师评选活动”,形成学楷模、树榜样、为师重教的教育氛围。
4、探索并酝酿教科研奖励机制,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养扎实,又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团队,营造研究氛围和学校科研文化,年底形成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2018.1——2019.12)
1、以《分享—倾听—修身—笃行 教师学科专业普及讲座与对话》课程实施为载体,由各教研组分别向全校教师介绍普及性的学科相关知识及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课题,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和整体文化水平,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思想交流,增进教师间的互相理解与认同,以营造“悦纳自我 欣赏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教师敬业爱生的良好师德,厚实五爱教师人文素养。
2、相继开展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为指向融“听、习、观、评、练、思、研”七种方式为一体的校本研训,先后开展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行动研究》、《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实践研究》校本实训课程。
3、设计并实施“提升学科及课堂教学育德能力”为主题的校本师训课程,落实“五+1”专题师训要求。
4、以130周年校庆为契机,开展教学展示和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评选表彰各类先进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厚实五爱人文素养,强化专业能力。
5、探索青年教师四级培训体系及其组织保障机制,形成青年教师培养过程的全程督查机制。
第三阶段(2020.1——2020.12)
1、完成“十三五”各级各类师训任务。
2、实施青年教师四级培训体系。
3、反思和总结“十三五”师训工作,评估教师队伍状况,设想与规划学校“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
第六部分 管理与保障
【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2、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
3、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工作内容】
1、 以学校章程为核心,梳理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依法治校,推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
2、 围绕学校教育综改项目“课、研、训一体推进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子课题群研究。
3、 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变革。
4、 进一步完善后勤社会化运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5、 打造充满“雅韵”的人文校园文化,促进文明校园的内涵建设。
【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6.1——2017.12)
1、建章立制,完善依法治校管理网络,构建依法治校管理网络。
2、 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梳理走班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研组开展研讨,形成解决的初步方案。
3、 在原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初步架构以“课、研、训”为载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4、 对学校现有的网络服务器、网站进行更新维护,初步架构网络安全校园管理机制。
第二阶段(2018.1——2019.12)
1、依托依法治校管理网络,加强综合管理,畅通有效监督渠道,建构完善文明和谐校园管理保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普法教育、安全教育、“涵泳雅韵”人文体验活动,创建上海市文明、安全、依法治校、中学生行为规范、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
2、以《“课研训”一体推进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学校三类课程实施过程为个案研究对象,对这其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质性分析,归纳总结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适用策略,不断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构建具有师生共同愿景的质量文化,促进学风教风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充实学校教学信息资源,逐步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网络建设,对学生的身份信息、学业信息、各类综合评价信息加强管理。完善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提升其“服务课改、服务师生”的功能。
4、不断提升校园场所设施的功能,挖掘校园建设的教育意义,使校园每一处景色充满人文底蕴;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无烟学校建设,使整个校园呈现“人文底蕴厚实、现代化功能齐备、顺应课改需要”物化了的校园文化。
第三阶段(2020.1——2020.12)
1、全面梳理完善学校在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安全文明校园、依法治校、中学生行为规范、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等工作中形成管理保障机制,为制定“十四五”学校新一轮五年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完善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形成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3、建立集管理、教学为一体的信息化校园,为师生个性特长发展搭建舞台,凸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4、提炼学校后勤在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中形成的有效举措,形成学校后勤服务的亮点案例,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使后勤保障工作充分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使全体师生享受到最优质的后勤服务。